清风文录

2008年3月31日星期一

欲望的放大镜

社会在发展,更多的物质满足了我们更多的需求,这些需求早已超出了吃穿住行的基本方面。在需求得到满足的同时,我们的欲望也在不断的被放大,以至于即使一个小小的,或者不为人所公开评道的欲望,都能在不费吹灰之力情况下轻易满足。只是被宠坏了的欲望无休止的变大,不知何时反伤自身?正所谓玩火自焚,还是蛮贴切的。

看看我们的这些无聊欲望吧。

追星:以前偶尔在小城里看到某个录像厅播放某某歌星演唱会的录像便激动不已,而现在歌星的现场演唱会如跑火车般在城市中上演。以前在晚间某个综艺节目中看到港台明星觉得很新鲜,现在6点档娱乐新闻满天飞。以前听到某某的绯闻好奇吗?现在大家排列组合化的给你看绯闻。谁让你有这些欲望呢?商业机器们于是卯着劲的放大你的欲望,小心淹没在星海里。

网络MM:以前网络上能碰到一个谈得来的异性已属不易,现在暧昧的名字满天飞,更不要说牛皮癣式的网页中,众多的MM图片了。甚至在某个网游里,已经开始专门招募美女玩家,显性标注,绝对容易辨认。

游戏:以前对着朴素的单机画面,可以在有趣的情节下,玩得津津有味,现在,对着满屏的立体环境,你在虚拟和现实中迷失了吗?

电影:以前开着小猫,整夜整夜的跑啊才能下来一部电影,现在,对着迅雷里面的一大堆“已完成”,却不知道从何看起?

电脑:以前整日在纸上写着程序,等到有机会上机时激动不已,现在,对着浏览器,一通东点西击,也积累了满脑袋的糨糊。

不要怪这些现象,魔由心生,正是我们自己的这些欲望,才让现代的商业机器们发掘,放大,晒在阳光下。大大满足了的同时,不知道你被晒干了吗?

标签:

2008年3月30日星期日

圣火点燃一家人?

今年目前还没有发生的最大事情,莫过于那场盛会。而西南高地和东南宝岛之事,被一些外籍愤青拿来和这次盛会关联,让人在逆反心理的作用下,愈发拥护这次盛会了。看着一天天枝繁叶茂的鸟巢,和越来越蓝的天空,让人不禁开始“闭着眼睛享受”,潜意识中也开始掺杂些许对于整日回荡耳际之“盛会”、“融入国际社会”等等概念的认可了。

这种迷糊的状态一直保持到看到圣火点燃前的那一刻。

不知道是不是每届采火仪式皆如是,电视机屏幕上展现出的种种元素,洁白的祭司、古奥运的舞蹈、完全写意的动作和纯粹西式的面孔,还有令人难以忍受的祥和安静,都让我实在无法和远在千里之外的这个国家中,整个民族正在热热闹闹整日谈论,红红火火大干快上的建设相提并论起来,这就是我们这次盛会的开始吗?

也许这就是“融入国际社会”的开始吧:一方面,和和气气的准备盛会,花费的代价几乎不计成本,盛会专用猪、专用蔬菜、专用……,就差以前相声里那个专用红薯了;而另一面却被人“泼水”——借着各种事由在国际范围展开的“参加,或不参加”的大讨论日嚣尘上。

看着黄皮肤的市长坐在白人堆里,愉快的拍掌,远远望去,俨然一个和睦的大家庭。而我心中的问号愈发大了起来:我们是Ready了,但是,圣火点燃的那一霎那,分歧就会消弥,大家就真的是一家人了吗?

我们不会被忽悠了吧?忽悠了也无妨,如果以后各地都能看见粉刷一新的居民楼和蓝蓝的天空,肯定也值了。

标签: ,

2008年3月29日星期六

别拿出租不当车

在首都机场的T3航站楼出现之前,大部分航空公司都是在2号航站楼办理乘机手续。如果你乘坐出租车去2号航站楼,会发现出租车停在离大厅较远的地方,美名其曰“出租车送客区”。而以前出租车可以送客,也就是靠近出发大厅较近的区域,现在却只能停放私家车和旅游巴士。

之所以这样做的原因一来想必是方便机场对于出租车进行管理,二来,也扩大了送客的区域,毕竟今年是奥运年,客流量会相当的大。可是,让人感觉不舒服的就是,“出租车送客区”并没有遮雨顶棚,而且,穿越行车道到达大厅的秩序比较混乱。因此,虽然干燥的北京不常下雨,可是,如果碰巧赶上了“雷公打喷嚏”,便常常可以看到出租车所停之处,乘客匆忙下车,打开后备箱,取出自己的大包小包,再匆忙用行李车推之,在军牌或者“京A”或者大巴的喇叭声中狼狈的穿越行车道。更让人郁闷的是,用行李车推行时,如果选择机动车道,免不了受到喇叭的问候,如果选择人行道,请注意人行道并没有斜坡可以方便推车,你必须将重重的行李车很有技巧的推下人行道的台阶,而不是横担在半途,又免不了喇叭的问候。

可见,从便利的角度考量,作为靠近出发大厅的停车区域,是T2处的稀缺资源。如果这样毫无理由的仅供私家车和大巴使用,而忽视了很多乘坐出租车的外国友人,自然也是一个小小的失误。

其实这个问题很好解决:其一,既然是稀缺资源,那么对于靠近出发大厅的停车区域收费,愿意支付停车送客费用的车辆允许停放,这样对于所有的车辆完全公平;其二,考虑到收费引起的车流阻塞,将此处区域完全免费向所有的车辆开放,毕竟大家只是停车下客,并无刻意停留之意,占用场地的时间也就少了,这样也不至于现在这般场景——靠近出发大厅处车辆远远小于“出租车送客”区域的出租车数量。

空谈而已。

不过,既然今年要在“We are ready”的情况下,广迎八方客,想必这些小小的不便之处自然不能为机场的管理部门所容忍吧。不管T3如何的精彩,同为首都机场的T2部分,是否可以考虑公正对待出租车的乘客呢?毕竟这出租也是车,也有外国友人坐呢。

标签: ,

2008年3月14日星期五

不打卡的班车

每天上班,几乎是从上海的西边到上海的东边,幸好公司提供班车,省去车马劳顿之苦。班车是公司租来的,车贴直接打入工资卡,员工每日打卡乘坐,月末一起计算乘坐次数,按照次数扣除乘车费用。班车的路线很多,每日下班时,几十辆班车一起开出,总是一下子占满了开发区的道路,如同史前食草的恐龙群,嘶哑的叫着,向着太阳落山的方向踱去。

近日这路班车不知道什么问题,提供租车的锦江公司换了一辆客车,因为是临时征调的,车上并没有打卡设备,对于员工来说,不打卡就算是白坐班车了。这样的情况持续了将近一个礼拜,却并没有看到锦江有立即将车换掉的意图。可以想见,员工的打卡记录只对我们公司有价值,而我们公司和锦江之间的租车费用并不是按照员工的乘坐人次来计算的,很大的可能就是采用一次性包车的方式进行费用支付。因此,锦江并不在意我们公司的员工是否打卡,如果说在有打卡设备的情况下,司机仍然要义务进行监督,那么,这种临时征调的车不换回去,对于锦江来说,并没有什么损失。好比如果给投币公交车的司机每个月发放固定工资,那么,司机必然不会认真监督乘客的投币行为。

人们会对激励做出反应,如果让锦江的部分租车收入和员工的乘坐人次挂钩,并且允许其对于线路优化,让公车司机的部分收入和线路的运营收入挂钩,自然结果会不一样。因此,我们并不能责怪锦江不及时更换车辆,也不能责怪公车司机不监督投币,因为这一切行为的发生都是机制的设计出了问题,原本需要激励的环节发生了缺失,这样的事情又何其多也?

标签: ,

2008年3月13日星期四

次贷危机为什么引起流动性短缺?

众所周知,次贷危机是因为无法收回的贷款引起的一系列连锁反应,造成了欧美银行的资产损失,进而导致了市场的流动性短缺。所谓的市场缺乏流动性,就是指市场缺钱,从美联储和欧洲央行的注资情况看,至少是几千亿,而这个市场,自然是指欧美的市场。也就是说,欧美市场上有几千亿的货币退出了流通领域。很显然,在流通中第一轮中,之前银行通过贷款的方式放出的货币支付给了房地产开发商,如果现在市场被定义为流动性短缺,那么,它们在哪里呢?

我也没有想明白,只能进行一些猜测。从流通的角度看,这些钱无外乎有几个最终去向:

其一,部分作为工资回到工薪阶层的手中,从欧美的储蓄情况看,并没有显示出显著的增加,那么这些钱不太可能是被大众存在银行里,并且,如果是存在银行,仍然可以被用来贷款,并不会造成货币短缺。在美国人强烈的消费欲望下,很可能部分货币又回到某些欧美财团的手中,而另外的部分货币,可能是在美国人的消费中被中国的贸易顺差所获得。当然,还有部分货币在石油价格不断上涨的行情下流向了中东,这和中国制造类似,不同的仅是商品变成了石油而已。这些流向其他国家的美元货币都变成了这些国家的外汇储备,真正的沉淀下来。当然,最近不断看到主权资本入股华尔街新闻来看,这部分钱正在努力积极的回到欧美。这背后不过是廉价劳动力和资源换回的部分金融股权,能否由此改变一些今后世界的游戏规则仍不得而知。

其二,部分货币从工薪阶层和其他环节流通到部分欧美财团手中后,短期导致市场缺钱,然后美联储降息,又导致这些财团将这些货币不得不投资到其他地区,比如人民币不断升值的中国。这就导致中国近期的国际热钱迅猛增长,连财政部都说可能有五千亿之巨,也让我们的央行忙于治理通货膨胀去了。如果这样的话,美联储降息和热钱涌进将成为一个恶性循环,导致货币越来越多的进入欧美以外的地区。这也带来了另外一个问题,一旦人民币升值的预期结束,即使可能被中国的财政部扒一层皮,热钱们仍然要获利离场,重新回到欧美市场,那么,是否会导致欧美地区来一场猛烈的通货膨胀呢?这个可能还是要取决于量化指标才能定论。

一切都是猜测,不过有一点可以确定,这些钱并没有被美联储和欧洲央行们收回,只是流向了不同的市场。在大家都想投资的背景下,少部分可能沉淀,而大部分仍然在世界上别的市场上以本国货币的形式流通。他们最终仍然是以各种形式追逐回报最高的市场,谁在驾驭他们,下一站去哪里,有人知道,但不是我。

标签: ,

2008年3月11日星期二

国产SNS的“山寨”现象

BBS在中国的发展,很大程度上归功于Discuz的功劳:正是其发布的标准BBS程序,免去了众多站长架设BBS的技术门槛,才使国内出现了大量关于各种话题的BBS,呈现出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这种“流水线”模式下,当新概念新产品出现后,众多后来者欲作模仿,却碍于技术门槛而不得其入之时,总有一两个公司用一套通用的解决方案帮助广大后来者迅速推出产品,一来繁荣市场、促进竞争,二来自然也获利颇丰。

对于BBS来说,“流水线”模式是有益的。BBS本身是以一定范围的话题内容来吸引用户,并且用户注册的成本很低,因此,大量主题迥异的BBS完全可以各立“山寨”,也并不妨碍同一个互联网用户去独立注册若干个BBS的ID,乐在其中。

然而,当各路人马开始架设各自的Facebook的时候,第一批精英者,如海内、校内等,尚可靠着自己的力量完成,而后来之第二集团,因为技术或其他因素不足以在短期完成一个SNS的站点时,如UCS这样提供整体解决方案的角色便出现了——如果真的可用,想必和BBS的历程类似,接下来将出现大量的国产SNS站点。

不可否认,UCS的方案已经具有了SNS站点应有的基本功能,可是,这种“流水线”模式真的适合SNS这样的业务模式吗?

“用户产生数据,数据产生关系,关系产生网络”,这是老华对于Facebook社会性的总结,对我来说是关于SNS最贴切的归纳。可见,很多Web2.0业务具有用户产生数据内容,而对于SNS来说,从“数据产生关系”,是SNS区别于其他Web2.0业务的特征之一。这样的特征,不仅要求用户的数据尽可能具有一定的规模效应,也要求众多用户的数据能够有良好的互见性,才能以此为基础产生各种用户关系。换句话说,只有大量用户将自己产生的数据集中在少数几个SNS站点时,以此形成关系的规模才能达到网络的程度。二月份美国的SNS统计中,Myspace、Facebook和Classmates的用户访问量远远领先于其他SNS站点也正是说明了这一点。坦白的说,现在仅仅面对校内和海内两个SNS的站点时,我就已经开始失去不偏不倚,同去同往的耐心了。而“流水线”模式下,搭建SNS站点几乎没有门槛的前提下,如果出现这样的“山寨”现象,用户必然也不可能如使用BBS那般,在每个SNS站点注册,并且提供详细的数据信息;即便某些第二集团的先行者们获得了一定的用户量,也只能算作是小规模的数据和关系的“孤岛”,并不能真正体现SNS的益处,充其量只能算作加强版的BBS罢了。

我想,既然Google要提出OpenSocial的架构,想必消除“孤岛”也是其目的之一。而我们这些国产的SNS们,能否摈弃些许“山寨”情结,在挖掘符合中国用户体验的数据、关系和网络的环节上,多下些功夫呢?

标签:

2008年3月9日星期日

谁为猪肉不再涨价买单?

这些天的新闻联播毫无疑问是关于两会的报道居多,中间穿插一些吹风段,关于猪肉的报道就很有意思。买方:菜市场的大妈们接受采访时表示,猪肉的价格近期已有回落,希望政府继续保持这个价格;卖方:养殖户开始采购今年的猪仔,接受采访时表示,猪肉涨价了,而且政府有补贴,所以要多养猪多赚钱,即使猪肉价格将来有回落,也希望政府可以想办法予以扶持。

至此,双方的心态和平常市场上的买卖双方并无异处,一个希望低买,一个希望高卖,只是双方都提到了一个第三者的角色——政府:他让买方可以低买,让卖方可以高卖——即使不能真正的高卖,通过补贴的方式也可以形成实际上的高卖。于是,作为寻常百姓,猪肉的买方,因为政府已经为猪肉的涨价部分买了单,便不会看到今年猪肉价格继续上涨,更不用关心猪肉将来是否会涨,是否有其合理性等等。

通过为商品的卖者提供财政补贴的方式,控制商品的名义成交价格,政府控制CPI的能力可见一斑——虽然在面对商品价格短期突然上涨时会有些措手不及,但是在中长期,采用此种方法针对CPI格成中的商品“精准打击”,相信必定会屡试不爽。

不过,财政补贴的方式永远有个绕不开的问题:到底是谁为此买单?很显然,财政来自税收,其实还是大家共同买单。

而且,这也至少带来了两个弊端:其一,不吃猪肉的人为吃猪肉的人买了单,有损公平,特别是在提倡民族大团结的前提下;其二,财政补贴的落实环节,是否会因为缺少监督而产生腐败可能,导致我们为腐败买单,更不得而知了。因此,财政补贴是否合适于解决这种单一商品的价格问题,还是更应该致力于教育医疗这些大家都需要的领域呢?

低价猪肉,只是我们看到的表象罢了。猪肉涨价的部分,也许是我们的所得税,或是日常生活中支付另外一个不在CPI构成中的商品时的一部分罢了。我们又有多少商品的低价格是这样得来的呢?

标签: , ,

2008年3月7日星期五

iPhone应用商店,让谁最难受?

既然Google的Android、RIM的黑莓都有应用开发包,Apple也于最近正式发布了iPhone的应用开发包。其实,移动终端发布应用开发包并不稀奇,加之Apple已经对于黑客公布的开发包不胜其扰,索性发布了官方版本也很平常。不过,除去iPhone将要支持的商务功能对于黑莓造成的影响外,Apple宣布的应用商店的模式,却也让人眼睛一亮。

Apple已经在音乐内容的销售上获得了很大的成功,借助iPod终端和iTunes音乐商店这样的内容销售模式,现在,通过iPhone这样的终端渠道,Apple水到渠成的开始了应用商店的模式,并且理所当然的对应用软件的销售提取30%的分成。在中国,只有在中国移动的CMWAP里面,SP们才可能对移动终端用户收取费用,当然,中国移动这样的运营商会抽取一定比例的分成。Apple通过iPhone搭建应用商店的作法,和中国移动与SP的模式如出一辙,而Apple更大的优势在于,它并没有真正的运营网络,不需要承担日常移动网络的运营成本,甚至众所周知,Apple还要通过iPhone向运营商收取运营分成。

凭借着这个迷死人不偿命的iPhone,Apple将原来这个产业链上的终端厂商的弱势地位一举变成了向运营商和应用提供商两头收费的强势角色,这种变化无疑对于其他优秀终端厂商将来的发展提供了很有价值的示范作用,当然你也得有一款这么酷的终端产品才行。很显然,在产业链的金钱流向发生了这样变化的情况下,运营商的地位无疑被大大的削弱了,除去运营一个庞大的移动网络,为iPhone这样的终端提供基本语音和数据流量包外,运营商丢失了应用收费这块重要的阵地,也彻底滑向了沦为“数据管道”的深渊。

记得前几日和同事头脑风暴时,提到了在运营商的数据传输网络宽带化和同质化的背景下,“内容”和“终端”两个环节,将成为数据业务开展的决定因素,谁掌握了这些因素,谁就能获得增值业务的主动。而Apple通过iPhone这样的终端,激发广大开发者提供应用内容的“长尾”模式,也真切的体现了这一点,打击了运营商在产业链中一家独大的局面。

标签: , , ,

2008年3月6日星期四

书籍与博客

至少在目前,电脑的液晶屏还无法代替纸质书籍带给我的感觉。

无论厚与薄,每本书都围绕着一个主题,系统的向读者阐述着需要表达的层层含义,读起来着实过瘾许多。一本书读下来,也可以使自己的思维在页页之间逐步推敲,反复思考,使自己的思想有了一个沉淀和领悟的过程,这样的节奏也合适于正规的学习。

而在网络上,除去层出不穷的网络写手以及他们取之不尽的小说作品,网络上的内容就很少有长篇大论可以吸引住人——稍微正规些的中文内容几乎都要收费,让人却步。众所周知,网络上的信息是海量的。一方面,在这样的思想预期下,如同狗熊掰苞米,眼睛看着一篇文章,心里想着还有更多文章等待被看,自然眼前这篇读起来就马虎一些;另一方面,门户网站上,标题文字的浩海充斥着大家的眼球,更是让人更多时候只能点击感兴趣的标题,于是,在这种用户习惯形成下,“标题党”应运而生。这种阅读习惯的时间一长,每次上网之后,自己的大脑也被篇篇快速闪过眼球的网文格成一块块碎片,如同Windows电脑的内存碎片般,无从连贯。

幸而现在有了博客,虽然博文比起书籍,很显单薄,毕竟网络上以这种方式让更多的人们可以自己创作内容,而通过Google Reader这样的阅读器来订阅大家的文字,倒也方便。不幸的是,我面对着液晶屏的浮躁习惯已经养成,看到几百上千的未读记号时,如果一篇博文不能通过三次“空格”翻完,照样很快的按“j”跳到下一个——某种程度上,这些快捷方式也是人们浮躁习惯养成的帮凶。于是,顺便拜以前写“豆腐文”的规则所赐,整篇博文快速读下来,也就只依稀记得标题和每段的起始句了。

另外,手捧书籍,铅印的文字清晰可见,“刷新率”无穷高,比起液晶屏100MHz的刷新率来说,即使花去半天时间,眼睛也不会太过疲倦,也就不需要如在电脑上将各种程序的窗口通通改成“茶色”了。

即便如此,每天晚上面对电脑的时间远远大于面对书籍,这也只能让人感叹现代信息科技的魅力之大,以至于徒增了时常告诫自己多看些书,忍住了少碰些鼠标的心理挣扎。

标签: ,

2008年3月1日星期六

SNS的中国之殇

中国的SNS网站和Facebook相比,仍然显得不温不火。从另外一个角度臆想:在中国确实有些差异的因素,或多或少的发挥着这样的作用。

其一,是国内的BBS对于热点事件的影响。网民上网做什么?做很多事情,但是关注热点事件是不可缺少的一环。陈冠希事件,最火爆的还是天涯这样的论坛,绝大部分的讨论皆发生于此:由特定权力的版主管理,芸芸众生你一句我一句的这种模式,似乎更对我们的胃口。“就事论事”,至于发言者的隐私,是无论如何不能透露,否则,口水之争十有八九,更有人肉搜索引擎伺候。若将话题放置于SNS的网站中,真人图标立于旁边之时,作者发言谨慎,所述必定不会过于火爆,观者无味,说者更无神。由此,对于“无聊”环境中热点事件的关注,便是再也无人去往SNS也。

其二,BBS的“马甲”现象对于实名制存在很大杀伤力。在社会生存不易的压力之下,“无聊”之时,网民出现在互联网这个场合中,若有“惊人之举”,最好是希望自己有个“马甲”,以免被人认出。若去除“马甲”,则不能不顾忌各种影响,谈吐之间自然要思量三分,此番情形,就和现实社会中的人际交往相似。可若如此,网络何来“无聊”之乐趣?实名制的SNS,如同维生素丰富的蔬菜,虽是健康食品,却不是大多数网民“无聊”之时期盼的方便面——味道好就行,营养无所谓。倒是对于那些商务交友来说,实名制倒是契合这种体面的利益追求,不过也仅此而已。

其三,中国文化并不认同“秀”这样的行为。想想我们有多少关于“隐”的说法:“小隐于林,大隐于市”、“辞官归隐”,又或是“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对于我们来说,隐居是前人推崇的行为,通过这些那些的文字,也在潜意识中影响着我们,更不要说“木秀于林,风必摧之”或是“枪打出头鸟”这样的警告了。人是要有安全感的,也许是美国人少,物理距离大,依靠SNS可以让自己处在社会中,获得安全感;而中国人多,人和人之间的距离小,受尽各式人物评长道短之痛处,唯有隐己,被更少的人关注,方能有安全感。不同的文化,不同的社会,却也是殊途同归。只是在这个过程中,SNS又被我们敬而远之了。

标签:

黑莓商学院

引语:作为商务新人,如果你在机场候机时思考如何开拓新市场,却不知从何入手,是否愿意用自己的黑莓(BlackBerry)手机看一段市场营销的视频讲座呢?

黑莓之于办公室人士的用途,最重要就是可以移动收发电子邮件。可是,这么大的一块屏幕只用来收发电子邮件,着实可惜,如果这个终端被上班族整日玩于股掌之间,那么,是否可以增加更多的增值业务?

现代社会中工作的人,心理上总是希望需要不断的获取新的知识和营养,譬如情商、智商、财商之类,以期能有更好的发展。MBA的报名人数逐年增多就说明了这个趋势,但是,MBA属于传统的教育方式,一方面,按专业划分的打包式教学会包含很多连带的学习课程,占用学生较多的金钱和时间,而这当中的有些课程,并不是职场人士都需要的,如同早些年肯德基的套餐里面一定有薯条,可是并不是所有人都喜欢薯条;另外一个方面,每年得以有MBA学习机会的毕竟是少数人,更多的职场人士因为各种因素,无法获得这样的套餐式教学。当他们需要特定领域的知识提高时,并没有更多灵活的短期课程培训机会;甚至,很多人冲着MBA的文凭而去之时,还有一群人并不想以一个完整的MBA过程为学习的代价,仅需要获得真正的特定领域的知识而已。“黑莓商学院”就是以黑莓的业务平台为基础,通过黑莓终端的使用——这一天然的用户细分方式,力图将办公室人群感兴趣的多媒体商业教学内容,以轻量级的传播方式,提供给特定需求的用户。

在中国,如果把将来的黑莓用户进一步细分,大致可以看到:套餐式的黑莓业务,每月400元左右的价格必将锁定中高级白领用户;预付费的方案,则可能会提供给中小企业,以更低的消费价格获得更多的办公室一般白领用户。针对不同的用户情况,“黑莓商学院”既可以提供某一特定商务领域的培训课程,也可以提供更广泛的商务基础课程,更可以按照每个用户的需求,度身定做一套学习过程,以期满足不同用户的需求,同时却不增加业务的运营成本。

具体来说,在课程的内容提供环节上,可以和国内的商学院以业务收入分成的模式合作,通过制作优质的教学内容,来吸引用户;内容格式上,在目前EDGE网络逐步普及,甚至很多机场、咖啡馆存在WIFI接入的情况下,可以更多的考虑视频的内容形式,通过移动网络,或者WIFI接入来传输,以获得更好的教学效果;业务资费环节上,可以考虑个人或者企业付费的模式,由个人对于自己感兴趣的课程进行支付,也可以由企业为员工的相关培训课程进行支付;营销环节上,作为黑莓用户专有的业务性质,本身就是很好的卖点,在职场上不甘落人后的黑莓用户们大有可能尝试这个业务,而至于业务能否开展顺利,从而抓住这类人群,则要看运营环节对于内容、用户体验、教学设计等方面的持续深入了。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