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风文录

2009年2月18日星期三

3G随笔

3G大幕刚刚拉开,各家都开始纷纷热身,电信急匆匆推出高档的e8套餐,把CDMA和宽带尽数打包;移动虽然TD去年发展并不影响,TD上网卡另辟蹊径,今年更是不停提到TD上网本和Mobile Market;虽然联通起步稍微晚些,却频繁传出和Apple合作的可能性,也在一定程度上吸引了那些准3G用户的目光。

面对一触即发的用户争夺大战,如果一定要问我想拥有什么样的3G服务,思来想去,以目前各家运营商的现状来看,最理想的服务莫过于“移动的信号+电信的ADSL+联通的WCDMA终端”。从这一点上来说,也可以很清楚的看到各家的优势和劣势。这三种优势中,最难以复制的只有联通的WCDMA终端,这个不消多说;电信的宽带优势无疑可以被联通在南方复制,在北方联通更是本来就具有这样的宽带资源优势;而移动的信号优势是最容易被复制的,这3G冲锋号一响,各家都卯足了劲建设3G网络,第一步的重点就是做好大中城市的信号覆盖——毕竟这是中高端用户所在之处。

所以,在这两到三年的3G时代,移动可能是3G发展最困难的一家。而TD的上网卡和上网本,或许是移动捱过这个阶段的最佳选择:通过这种方式避开自己的终端劣势,先做好管道的工作,成为除WIFI之外,用户在移动中访问互联网时的优先选择,才能留住用户。

在这个基础上,再去考虑发展发展数据业务。坦率的说,2G时代的运营商面对手机用户发展数据业务无可厚非,考虑到网络环境和终端能力也相对的契合。而当网络速度越来越快(也有可能是HSDPA,甚至是4G的时候),必然会促使数据业务的用户快速增长,最终的规模和互联网用户相当!在这种情况下,当靠着电信运营商从通讯技术的角度,去为海量用户提供数据业务供,会显得比较吃力,而大的互联网公司使用的云计算技术,则应付起来会显得轻松的多。

举个很简单的“网络号簿”的例子:Google一旦推出Sync服务,立马引来热衷于尝鲜者多多,纷纷赞扬Google Sync解决了自己的号簿同步问题,而其实中国移动的“超级号簿”早就作为SIM卡上的业务内置在手机上,却乏人问津。根本原因就是Google这样的互联网公司,之前已经提供了一揽子的数据业务,使用Google Sync,默认用户之前就是在使用Gmail,那么就有Google的用户账号,那么就可能在使用文档、书签、个性化的搜索、聊天、阅读、论坛、个性化地图、工具栏等等,而这些服务,却是一个电信运营商无法比拟的。

换句话说,作为电信运营商,必须要承认自己无法在电信产业链上无限制的扩张,而必须要让互联网公司进入产业链中,成为数据业务基础设施的提供者。因此,运营商应该和互联网公司合作,将自己的电信网络的能力和互联网公司的业务基础设施相结合,来开展数据业务。

畅想一下:中国移动可以和Google合作,在Google App Engine里面加入中国移动的网络能力库,包括短信、彩信、定位、支付等等能力,而众多Google App Engine的开发者们在开发Web应用的同时,只要在应用中使用了中国移动的能力库,也就是同时在为中国移动发展数据用户——即使这个Web应用的用户可能只是使用了一个中国移动的电信能力!这个和互联网公司合作的模式,要好过移动自己创建Mobile Market,还要网罗一群愿意为移动oPhone开发应用的开发者,毕竟中国移动不是Apple,能否独立打造出类似iPhone+iStore这样的成功产品值得怀疑。

当然,强大的互联网公司在拥有了业务的基础设施优势之后,是愿意和运营商合作,还是依靠自己的优势把运营商牢牢压制在基础通讯管道设施提供者的角色上呢?从目前的状况来看,运营商对这样的模式既不热衷,互联网公司也乐于暗度陈仓,选择后者。


标签: ,

2009年2月11日星期三

如何动运营商的奶酪?

得益于庞大的用户基数,国内的电信运营商无疑是中国电信产业链的主导者,于是乎,运营商不断的向产业链的上下游扩展,尤其是在电信增值业务上不由余力。而当金融危机来临时,国家果断投出近1700亿建设3G网络,电信运营商自然义无反顾你追我赶的投入这场热潮中。看起来似乎运营商们要再次引领一次电信业发展的潮流,而那些SP/CP们似乎也唯有和运营商合作才有生存的可能。

必须承认,作为电信网络的建设和运营者,运营商占有先天的优势。虽然运营商很不愿意被称为“管道”,但是,其实优势就在于此——运营商是数据传输的管道,也是收费的管道。任何其他的优势,都是依附于这个基本的“管道”特征而来。因此,换个角度去看,运营商并非毫无弱点可言,要动运营商的奶酪,也存在一定的可能性,那就是如何弱化管道的作用。

其一,作为数据的管道,运营商是无法被弱化的,但是,同样,运营商也无法控制那些仅仅需要使用管道作为数据传输的业务提供者。比如,通过手机访问的互联网服务。那么,这个方面运营商的优势是什么呢?很显然,运营商是唯一掌握移动用户“位置”的。也就是说,如果将来位置相关业务的提供者如果不需要依赖于运营商,运营商就丧失了这个方面的优势。

众所周知,目前移动位置服务有两种提供手段:基站定位和GPS定位。在手机GPS定位并不普及情况下,运营商依靠基站定位获得了位置服务的先发优势。但是,位置服务已经具备互联网业务的特征,特别是基于位置的大规模用户互动,对于计算能力也有更高的要求,这并不是运营商的强项。因此,我们看到虽然如中国移动,早早就有了位置服务的试点省份,但是,到现在也没有什么像样的业务,只有单纯的手机导航而已。而Google这样的公司,却利用自己积累的云计算的能力,推出了大规模用户可以实实在在互动的“纵横”业务——即便这个业务目前主要也是利用基站定位,有精度的不足,但是Google并没有在定位精度上面过分纠缠,而是先从用户互动的角度出发来考虑。

因此,第一种动运营商奶酪的方法是:当GPS像手机摄像头一样普及的时候,这个时刻也许很快就会到来。届时,运营商会丧失掌握用户位置信息的优势,拥有大规模计算能力的互联网公司会成为运营商位置服务的主要竞争对手。

其二,作为收费的管道,国外的运营商已经受到了Apple iStore的冲击。虽然,王建宙仍然在批评Apple:信用卡在中国没有普及,以信用卡为主要支付工具的收费模式并不是适合中国国情。但是,大家都很清楚,彩铃、歌曲这样的电信增值业务产品在中国的消费主体是年轻人,而年轻人也是国内信用卡的主要使用者。可以说,Apple iStore的模式在国内是没有障碍的,也正因为如此,运营商才千方百计的不愿意iStore模式进来,否则,中国移动何不乐得看着Apple iStore收入不佳,而iPhone可以帮助运营商赚取更多的通信费用呢?也更不用拿庞大的人口基数作为信用卡没有普及的借口了。

因此,最根本动摇运营商的可能性是:不依赖于运营商收费的支付模式的出现。这种模式的出现,很可能是来源于各种情况的综合:互联网支付方式的移动化(如支付宝、Apple iStore),手机终端本身能力的增强从而满足可靠的金融支付手段(如手机可以处理信用卡信息)等等,都有可能促成这样的局面出现。


标签:

2009年2月8日星期日

等待另外一只靴子

自从去年底听到四万亿的消息,便一直没有更新博客,一方面因为忙,另一方面也是想看看一整套“组合拳”之后的效果。之所以这样去想,是因为政府投资拉动经济这种方式,早在十年以前就用过了,效果显著,却是利弊各半。现在再用起来,自然也是利可所期,但是弊端也一定会出现。

这般那般,各种意见都是会有的,而各种利弊也都是会被阐述的,所以,我不想多说。姑且认为上次政府投资是正确的罢,这次也可以如此这般对付。那么喊了这么多年的其他想法,诸如改变外向型经济结构,提高收入水平,搞好社会保障以扩大内需等等,也是正确的方向,也是值得去做的。

可惜的是,时间不等人,当我们想起这一切的时候,不景气的环境已经出现了,临时抱佛脚可能也来不及了。不过,即使来不及,我们也总需要转变的时刻,现在去做,总是早于明天去做的。

记得有个扔靴子的笑话,楼下那个老头等楼上的小伙子扔另外一只靴子等了一宿,最后终于怒了。不知道这四万亿的春风是不是扔给我们的第一支靴子,于是,我们开始翘首以盼另外一支靴子,以确定这次终于可以开始放心消费,扩大内需了,结果却无果而终呢?如果是这样,我们会不会像那个老头那样怒不可竭,找楼上的算账呢?


标签: ,